欢迎访问码字人范文大全网!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平均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而对于《平均数》该如何制定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


更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内容推荐(↓↓↓)

《礼记》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5篇

幼儿园教师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

《海底世界》优质课教学设计5篇

《燕子》教学设计和意图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

一、 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 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 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 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

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你们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动手实践,感知均等。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桌上4个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匀,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学生充分活动后,小组汇报实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面边演示边谈谈怎样快又准的分均,从而渗透移多补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估计预测,探究解疑。

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水面的高度,并把这个数记下来。那准确的高度是多少呢?让学生探究解决。预计学生会用尺子量,或先求总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学生得出结论后,选择有差异的两个小组汇报并板书,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肯定学生的方法后,让学生看板书说想的过程。教师再让学生说4厘米怎样得来的?通过这样的强化,学生明确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总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们可以叫它什么数呢?(板书:平均)让学生再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由此揭示课题,突破重点。

本环节让学生在实践、猜测、探究中亲历亲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个人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参与其中,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课堂教学在着眼发展,凸显主体中进行。

第三环节:应用扩展(分四个层次进行)

1.列举实例: 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过平均数?学生谈完,教师出示一组平均数的资料。此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与生

活的联系。老师出示的资料,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也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来100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180岁。

2、一年里,有1032万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减少着。

3、一天平均笑15次。

4、 唐山市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的身高明显上升。7~12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2.1厘米,女生增长1.7厘米;13~15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1.9厘米,女生增长0.8厘米。

2.尝试练习: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我检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和自己的身高对比,以及猜测全县四年级学生的身高为一组,推广对全省以至于全国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伪:深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电费的支出,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教育。再结合第1题,唐山开展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育。

4.参与实践:教师选8名学生做拔河游戏,4名高大强壮,4名矮小瘦弱为一组,问学生这样把他们平均分成两组行不行,学生参与其中,谈理由,使学生对平均数体现出的公平和不公平性都有一定认识。培养了学生动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教育。

本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4种题型,达到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的目的。使课堂教学彰显人文关怀和应用性特点。

第四环节:回顾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平均数,通过和它打了这么长时间交道,你想对平均数说些什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既尊重教材,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寓教于拓、寓教于理,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有知识的雨露滋润心田,更有智慧的阳光普照心灵。

四、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清晰、开放,我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者浓厚的兴趣,学得积极主动,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过程中,教师棵前的预设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的大门,如导入新课部分,我问学生从一年到现在我们学过哪些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可能想得比较复杂,我适时地举起卡片(3/5)是什么数?(9)是几位数?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被打开,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并且还说出小数、带分数?等没学过的知识?

教师富有激励性和生动的语言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如应用拓展地1题,教师出示的材料有一题是“人一天平均笑十五次”,教师说,老师希望看到你们的第十六次、十七次的笑,笑一笑,看谁笑得开心自信,那第十八次笑是什么笑?学生各抒己见,脸上洋溢着笑意、童趣,教师做后总结:老师真希望每天看到同学自信开行胜利的笑。接下来还有几道题挑战同学们,看你们能否露出胜利的笑。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儿童的天性好玩、好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游戏中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构建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都有益,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在游戏中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学的兴趣盎然,教师也在学生收获的同时,不断地修正着自己的从教的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处处体现着人性的关怀,我充分注意到好中差的价值取向,努力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和机会,力争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舞台,让学生有学有所获的富足,又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本节课虽然有许多可以自慰的地方,但还存在着学生动中思的不到位,学生回答问题逻辑性不强的弱点。在小组合作时,我没有完全照顾到个体差异,这也让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教学如何面向全体,面向每一名学生,这是我在教学中要不断完善的课题。

①(140+185+170+125)÷4

②(140+185+170+125)÷365

③(140+185+170+125)÷12

3、 某机械配件厂,两个枝术革新小组进行技术竞赛,下面是他们10分钟生产的零件总数:

第一小组:57+68+73=198(个)

第二小组:49+36+75+42=202(个)

由此推断:第二小组获胜。

1、 几天,老师统计了一下我们班三月份同学们零用钱的花销情况,其中5名学生零用钱平均花销16元,请你猜猜他们各花多少钱?

平均数教学设计2

一、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欢庆节日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挂上气球,渲染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

生:好!

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希望队。

三、四组:我们叫英雄队。

师: 怎么比呢?

生: 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

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

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比赛结果:希望队: 4个 6个。英雄队: 5个 3个 ,希望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

生:比总数,希望队共有10个,而英雄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

生:从希望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英雄队的5个相等,而希望队剩下的5个比英雄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希望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现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队获得冠军。(希望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英雄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英雄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 比赛再次开始。

师:算出结果。

生:希望队共有10个,英雄队共有12个。 师(热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队获得冠军。(英雄队欢呼起来。)

希望队(_地说):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一个人,我们队也要加一个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生:我们队也多加人。

师: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队两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2,把英雄队3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3,再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

生:这实际上是求出各队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能列出算式吗?

生:10÷2=5(个) 12÷3=4(个)

师:哪队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生:希望队。因为希望队平均每人有5个气球,而英雄队平均每人只有4个气球,所以说希望队赢

师:英雄队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后还可以再比。

师:希望队中“5个”气球是谁吹的?

生:谁的也不是,“5个”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这队中最多的是几个?最少的又是几个?5个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生:最多的是6个,最少的是4个,5个大于4个,小于6个。

师:可见,“5个”表示的既不是希望队的水平,也不是最低水平,而是表示处在这个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学生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1)各组同学将自己的年龄填入教师发的表格,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2)请各小组汇报,比较出年龄组和最低年龄组,估算出全班平均年龄。

2、情境判断。

(1)江宁一组的平均年龄是10岁,所以江宁一定是10岁。

(2)小青的年龄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龄一定小于他们组的平均年龄。

(3)张俊一组的平均年龄是9岁,小禹一组的平均年龄是8岁,所以张俊的年龄一定大于小禹。

四、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1、尝试练习。

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家里拥有的家用电器的件数,请各组同学记在分发的统计表上,并算出每组家庭平均拥有的家用电器数。

师:这是第三组同学家拥有的家用电器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算一下,他们组平均每户家庭拥有几件家用电器。

师:从第三组中平均每户家庭拥有的家用电器件数,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们拥有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耗电量也越来越大,我们要节约用电。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家用电器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资源,节约用电要从我做起。

2、灵活求平均数。

师:同学们,我想请我们班的歌手——方瑞为大家高歌一曲,你们现场打分,满分是10分,每一组亮一个分。

师:现在有8个分,你们认为哪个分最合适呢?

生:要计算平均分。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反映真实水平,有时计算平均分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去掉一个分10分和一个最低分7分,列式计算是:(10+10+8+9+8+9)÷4

师:方弯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咱们班的小飞身高135厘米,不会游泳,如果他去那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生:我认为小飞能去游泳,因为小飞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认为小飞不能去游泳,因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处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飞去游泳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自布作业。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你准备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

生:令我遗憾的是:生活中还有许多求平均数的问题,这节课没有做,课后我要去做一样。

生:我要求出我前几个单元的数学平

生:我要求出我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反 思:

本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我也受益匪浅,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教师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中“比较两队同学吹气球的水平,计算组内同学的平均年龄,收集并计算组内同学平均每户拥有的家用电器件数,给唱歌的同学现场打、算分,情境判断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课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吹气球比赛入手,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人数不相等时,比气球总数不公平,在双方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提出“怎样比较才公平呢?”使学生产生困惑,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进而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深刻感悟到当两队吹气球人数相等时,可以比总数或平均数,但当吹气球人数不等时,只有比较平均数才公平,突出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情境判断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和广泛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深化了平均数的意义。

此外,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电”的教育和安全教育,实现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平均数教学设计3

一、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

小猫老鼠大象乌龟

寿命/年6251152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

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板书:统计)

【说明:利用动物寿命统计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 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两张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①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为比较总数预设)

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谁来介绍女生没人套中的个数。

②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有什么方法?

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套中的最多的是吴燕。

追问:那套中的个数最少是男生还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③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因为参与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哪个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多,哪个队就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 理解平均数。

④操作:你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⑤引入:男生中谁套中得最多?谁套中得最少?根据这个信息,你有什么好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可以把张明套中的一个移给李小刚,另一个移给陈晓燕。——移多补少

反馈时,学生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

⑥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引导列式:6 + 9 + 7 + 6 = 28(个)⑦28表示什么?

28 ÷ 4 = 7(个)⑧7表示什么意思?(图中的红色线条就表示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数)

⑨你能看出,7比谁套中的个数多?比谁套中的个数少?

小结:平均数比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⑩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在5~9之间)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

⑾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请你独立完成在书上。10+4+7+5+4=30(个)

30÷5=6(个)

⑿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女生有5人,要用5人的总数平均分成5份)

⒀现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圈,是不是女生每人都套中6个呢?为什么?

仔细观察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得出结论: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⒁在解决男生、女生平均套中多少个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⑴求平均数的方法,得出数量关系。(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

⑵平均数比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⑶平均数都是代表了一个整体的水平。

不同:总数不同,人数不同,平均数也不同。

【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三、 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下面我们要利用刚才所学的关于统计和平均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你 判断下面哪些说法是不合理的。

(1)小丽走8步,共走了560厘米,她每步都走70厘米。(70厘米表示小丽平均每步走了70厘米)

(2)电梯有8个人,她们体重的和是400千克,平均每个人的体重是50千克。(求平均数的方法)

(3)两班共栽树120棵,每班不可能超过60棵。(平均每班栽树60棵,可能一个班栽树70棵,一个班栽树50棵)

和你同桌讨论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

②你想怎样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③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计算,汇报结果。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④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②你想怎么求?

独立解答,汇报结果。

⑤说说你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求的什么?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⑥你是怎么想的?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请你判断,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5.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⑦仔细观察统计图,互相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第一题,⑧回答这个问题你看的是哪一张统计图?(答句说完整)

第2个问题⑨你是怎么想的?只要看在哪一天卖出的苹果和橘子的箱数相等就可以了。

⑩请学生读第2题,你会计算吗?完成在课堂作业本上。(竖式列在草稿本上)

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讨论)

【说明: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

四、 课堂总结(略)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有2种。

五、课后拓展

小芳,小丽,小华三人在进行口算比赛。小芳说:“我是冠军,小丽是第三名。我们3人平均一分钟完成了10道口算,每人完成的数量相差一题。” 你知道她们一分钟各完成了多少道口算题吗?

平均数教学设计4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权”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尽管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会计算权数相等情况下的算术平均数,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权”的作用理解仍将非常困难,教学中应尽量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加深对“权”的理解和体会,渗透平均数和“权”的统计思想,为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为实现后继统计知识的学习目标──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思想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教学重点是:

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在实际问题情景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1)就本论本,不能很恰当地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例子,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揭示概念;(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3)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统计思想的揭示和统计观念的建立;(4)对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具有的相关平均数的知识经验了解不足,致使引入的问题太过简单或难度要求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抽象的“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所困难;(2)尽管在第一、第二学段已经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但对统计的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尚处在最粗浅的认识层面,加之对“权”理解的困难,所以可能会感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比较抽象,缺少学习的激情.

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入理解数据的权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教学中要实现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作用,恰当利用PPT的演示功能、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几何画板的动画和计算功能,通过设计简单的程序,直观、形象地展现“权”的意义和作用,感受过程的真实性,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1 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教学设计5

“平均数”教学设计  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虞益锋老师和无锡市滨湖区育红小学杨文君老师分别参加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教学观摩活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并都荣获一等奖。两位老师上的内容相同,但教学设计和设计中的思考却有着细微的不同,有关市区的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特别是执教老师花了不少心血,大家一起思考研讨了许多问题,现简述如下,供大家教学时参考。

一、自然导出“平均数”是难点

苏教版三下“平均数”一课从知识教学角度讲,主要是两点:一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二是让学生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材提供的实例是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了每人套中的个数,男生分别套中6,9,7,6个,女生分别套中10,4,7,5,4个,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仅按课本例题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认识到由于男、女生人数的不同,要分别求男女生套中的平均数进行比较是一个难点。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比较方法是:(1)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2)把套中个数最多或最少的男、女生比较;(3)去掉最后一名女生后比或再增加一名男生套一套再比总数。怎样引导学生自然导出用平均数进行比较呢?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作一些准备和铺垫。宜兴一课设计是增加这样两个准备题:三年级一班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条形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第一小组男生队4人,套中的个数分别是5、8、6、5;女生队4人,套中的个数分别是10、4、6、8。问男生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队套得准一些?引导学生得到这样的比较方法,人数相同,可以把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分别求出来比总数,谁总数多谁就套得准。接着老师出示第二小组套圈条形统计图:男生队4人,每人套中6个,女生队5人,每人套中5个,问:哪个队套得准一些?学生受前一题影响自然出现比总数的方法,于是,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人数不同比总数公平吗?(不公平)但由于男生队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每人都套中6个,女生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相同,每人都套中5个,各队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可以比每个人套中的个数,6>5,所以男生队套得准一些。在这两个准备题的基础上出示例题,自然导出平均数,引导学生用平均数进行比较就容易得多。

滨湖一课同样设计了两个准备题: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用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第一组男生有3人,每人套中4个,女生也有3人,每人都套中6个。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中出现如下的比较方法:方法一,从统计图上看,女生都比男生高,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方法二,男女生人数相等,可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12<18,女生套得准一些;方法三,因为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所以可以比每个男生和每个女生套中的个数,4<6,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接着教师出示第二组套圈情况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套中6个,女生4人,每人套中5个。谁套得准一些?在比较中使学生知道,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数,但是虽然男女生人数不同,但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个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还是可以比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6>5,男生套得准一些。在这两个准备题的基础上出示例题。

两课设计的准备题虽不相同,但设计思想是一致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比较自然地导出平均数,在例题之前要让学生明确,人数相同可以比总数;人数不同,如果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可以拿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比。孕伏:当小组人数不同时,启发学生想办法让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这样比较是公平的。在此基础上引入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想到: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要想办法分一分、移一移或均一均,使每组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然后再进行比较。实践证明,有了前两题作准备,导出平均数,用平均数进行比较自然、合理,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是重点

苏教版“平均数”一课同以前教材不同的是,以前的教材把平均数的求法作为重点,课标教材把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作为重点。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设计者在例题教学中,当学生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男生队平均每人套中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6个后都追问学生:这里的“7”是指男生真正每个人都套中7个吗?这里的“6”是指女生真的每个人都套中6个吗?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到它们表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实际情况有人套中的比它多,也有人套中的比它少,也有人正好套中一样多。它是移多补少得到的,它反映的是这一组学生套圈的总体情况,它是一个抽象的“统计数据”,而不是真实的“原始数据”。设计者在练习中也充分利用教材把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为重点,如通过教材第94页第3题,让学生联系平均数的意义,明确学校篮球队员平均身高是160厘米,但有学生身高155厘米,是可能的,篮球队中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又如通过教材第95页练习九第1题让学生结合平均数的意义明确水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学生虽身高145厘米,下水游泳仍有危险。

教师在课堂中还联系实际补充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它的实际意义。如宜兴一课补充了两组题,一组让学生辨一辨,说一说:(1)据统计,我们学校为四川汶川灾区人民平均每人捐款28元,那么,每位同学一定都捐了28元。(2)我们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小林想:学校的某个篮球队员身高有可能是155厘米吗?(3)池塘平均水深120厘米,小林想:我身高155厘米,下水游泳一定不会有危险。另一组让学生想一想,选一选:小林和小华进行了三场套圈比赛,每人每次都是套15个圈,下面是小林套中个数的统计:

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怎样呢?(1)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比10个多;(2)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比10个少;(3)小林第三次套中了10个。

滨湖一课取材上课班级,补充的一组题是:(1)老师了解到我们班有一个小组同学身高的情况是这样的:

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问每个同学身高都是142厘米吗?(2)一个小组6位同学平均体重是32千克,其中一位同学的体重只有26千克,可能吗?(3)我们班全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就是说全班所有的女生都比男生高,这样理解对吗?显然通过这些联系学生实际的练习,能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真正理解。

三、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是需要

“平均数”一课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是重点,让学生学会计算简单数据(条件和结果都是整数)的平均数也是教学的目标之一。求平均数一般用“移多补少”和“求和平分”两种方法。移多补少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时教师利用准备题的孕伏和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是一种需求,同时结合统计图的观察可以让学生体会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既直观又管用,但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毕竟有局限性,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是通法,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设计者首先通过让学生在求女生套中个数的平均数中初步感知:除了用移多补少法可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外,因为人数没变,套中的总数没变,所以还能用求和平分的方法求平均数,接着在练习第93页想想做做第1题时,在学生用移多补少法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6枝铅笔后,出示第二组笔筒,分别有9,1,3,5,2枝铅笔,让学生求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使学生感到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麻烦,用求和平分方法求平均数简便,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用“求和平分”求平均数是一种需要,求平均数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法,当数据比较复杂时,通常用求和平分的方法计算平均数比较方便。这样做学生易于接受。

平均数一课虽然上了多次,但每次上下来认真反思、总结一下总感到启示和收获多多,其实,其他课也一样。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学习资料库

★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范例四篇

★ 《三峡》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 《礼记》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5篇

★ 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 幼儿园教师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

★ 《海底世界》优质课教学设计5篇

★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五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